我为什么放弃转博?

保研保的本校,因此我相当于从大四就开始进入研究生生活,没想到思考了两年半后的今天,面临是否要「硕博连读」时,反而更加难以抉择。

从保研时对科研充满憧憬,“哇~那可是博士耶!要是能读博出来那可太厉害了!社会上认可度也高!再苦再累也值!”(当时真的差点直博了,还好留了一手)——到逐渐“失去希望”,像我这种普通人,不过是做做“学术裁缝”罢了,没有学术的热情,更没有学术的天赋,何况还要考虑填饱肚子的问题。

读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,如果不是真正对科研感兴趣,读博大概是令人“绝望”的——没体验过的人是很难理解的——没日没夜的工作时间、几乎剥夺的个人生活、干瘪的钱包、绝对话语权的导师、可能的延毕、未知的成果、迷茫又暗淡的前途……个个都足以把人劝退……人生进度仿佛按下暂停键,似乎事事都要为读博这件“大事”让道,可它真的值得吗?

我这个人,平时喜欢折腾,空闲时间整点花里胡哨的东西,算是追一追时代潮流,也在尽量培养自己读书的习惯,学些专业知识外的内容,训练自己的「多元思维模型」。可正如前面所说,科研生活真的让我分身乏术,好容易晚上下班,只想躺平休息,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再做别的,和谈多元呢?

另外,我的研究方向——超冷原子——量子模拟,实在太过“阴间”,在工业界没什么应用,能算得上号的也就量子精密测量了(如原子钟,卫星、军工等领域会用到;原子重力仪,用来勘探地质,石油、地下水等;原子陀螺仪,也是军工),但是目前这些设备的小型化与稳定性是难题,短期内很难有大规模应用。倒是也有原子量子计算机这个饼,目前主流仍然是超导量子计算机,原子型的太虚了,个人估计起码一二十年内是不会有实际应用——通用计算的。因此我不认为用读博四五年时间来赌量子领域的发展会是个好选择,即使读博出来,大概率还是得去到一所普通高校任教。

高校教师的工作看似光鲜亮丽又体面,但现在非升即走等竞争压力很大,就算能够拿到编制留下来又如何呢?一所普通高校能给到的薪资也就万八千的样子,都去普通高校了,又能申到什么好项目呢?唯一有吸引力的也就是编制身份了,与周围许多人对编制有近乎狂热的追求不同,我并没有特别迷恋它(虽然我觉得它确实是不错的选项)——因为它同时也失去了灵活性,一旦有了编制就意味着大概要在这个单位这个城市生活后半辈子,即使出现其他更好的机会,也会将其拒之门外,就像「肖申克的救赎」里一样,当在体制里待得时间够久,就会被“体制化”,很难再适应外面的生活。越来越少的新生儿、学生,谁知道将来用人政策会变成什么样?当身上的包袱太重,那么丢掉部分包袱就成了必然,当年的下岗潮就是前车之鉴……编制在手不如本事在身,于我个人来讲,与其在体制里躺平,不如在企业中精进自己的技能,相信也能混个饱饭吃,身为单身狗就要发挥单身狗的优势,不是吗?

大致了解了一下光学硕士毕业后的就业状况,我研究方向相关的就是上面说过的,原子量子计算机、原子钟、重力仪等相关公司,这是偏研究一点的;如果往工业应用方面的话,就是小转行去做一些光学设计、光学工程师之类的工作,这就比较广泛了,凡是涉及到光学镜头的地方,如手机、XR产品、投影仪、激光雷达、汽车HUD等都有用武之地,我又恰好做过lcos和DMD(空间光调制器、微显示器)相关的项目,这是我幸运的地方,因此找工作情况应该不至于太糟糕。工资方面,由于这种工作大多出现在一线城市,应届毕业生的薪资水平大约在1.5-2w的水平,有工作经验的则可以达到3w、4w甚至更高,也有很多去大厂的机会,比如做无人机的大疆、做汽车的比亚迪、做最近很火的各大厂商都在做的ar眼镜等,当然不好去,但是个目标嘛,毕竟专业不太对口,先积累积累工作经验再说。

这样来看,我们课题组做纯理科的基础研究就不太适合我继续读博了,并学不到多少对找工作有用的技能(除非量子领域突飞猛进),倒不如早点进社会,向工科方向转变,四五年之后,不一定就比读博出来差多少。

以上列出来的或未列出来的,都是我曾经纠结过的东西,想了这么多,其实简单点一句话就可以搞定:“想做研究搞学术,以后去高校研究所,就读博;想去企业,就直接工作。”这句话多数情况下都是适用的。我的选择嘛,是后者,于是我在硕博连读材料提交的最后一天,向老师说明了情况,接下来,就是准备工作的事了。

(btw,读博的道路依然敞开,如果有好机会,我还是会考虑的,只不过一定不是现在这个课题组了……)

4条评论

  1. 这专业厉害,现在太前沿所以就业机会少,但等你到了中年可能就是最热门的专业了。

  2. 一所普通高校能给到的薪资也就万八千的样子
    广东这边不止的,总体下来一个月,2万左右应该是可以拿得到的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